觀看一件作品,絕對不只是僅於視覺上的溝通而已,它通常需要視覺以外的參照,以幫助我們的眼睛更確認這個形象。一件發生非洲部落的事件可以清楚的說明此現象:當一張白人的照片在非洲土著之間相互傳閱時,竟然沒有人認得出照片中白人的形象,直到其中一位土著依著照片中人的形象,在地上用樹枝畫出輪廓時,他們才驚覺原來照片中的是一個白人。5眼見之物總是要經過熟悉的語言再詮釋之後才能更確定看得懂。一個新奇的造形映入眼簾時,過往的知識與經驗在此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所以某些人會樂得在大理石的紋路中尋找「觀音」的形象;也會有某些人,因為在一件較抽象的作品裡,尋找不到任何與以往經驗相符合的形象而對作品感到忿忿不平。(潘昌雨,www.kyu.edu.tw/93/epaperv6/93-256.pdf )
當學習語言時,若透過動態畫面,結合影像和聲音給予學習者深刻的印象,並且對其內容加以解說和討論,會使學習者對於所學之內容容易建立聯結,同時也會因為使用視聽資料的多樣化,因而使得學習者會對於學習語言有更加強烈的學習動機,而動畫則可以提供這樣的方式,國內有許多研究者在這方面做深入的探討,例如: 方芊雯(2005)在「國小四年級運用動畫影片於視覺藝術教學行動研究:以「史瑞克」影片為例」發現動畫影片結合聲光效果,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,能體會視覺藝術形式之美感品質,提升學生對社會文化關注的敏銳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